為什么要發酵有機肥以及發酵注意事項,種植戶和有機肥廠家實用知識
導讀: 有機肥的原料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。當溫度、水分、氧量等條件合適時,這些微生物就會大量繁殖,并分解原料中的有機物。原料的高溫好氧發酵過程實際上就是微生物發酵的過程。不溶性大分子有機物則先附著在微生物外,由微生物所分泌的胞外酶分解為可溶性小分子物質,再送入微生物
有機肥必須要發酵的原因:
一、病蟲害的傳染
未發酵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的大腸桿菌、線蟲等有害的微生物,直接施用會導致病蟲害的傳播,使作物易發病,污染環境,對人體健康也會產生不良影響。
二、燒苗
未發酵的糞便在土壤中一旦具備發酵條件時,微生物便活躍,發酵產生的熱量會影響植物生長或產生燒苗現象。
有毒氣危害。糞便在發酵時會產生二氧化硫、氨氣等對植物和環境有害的氣體,使作物產生損傷,氣體散發到空氣中污染大氣環境。
三、致使土壤缺氧
生糞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會消耗土壤中的大量氧氣。
四、污染環境情形
生糞被風吹雨淋后肥效流失,污染河流和土壤,產生的臭氣也具有有害物質。
五、運輸不便
未經處理直接實用的糞便,體積大,有臭味,運輸和使用都不方便。
有機肥的發酵原理:
有機肥的原料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。當溫度、水分、氧量等條件合適時,這些微生物就會大量繁殖,并分解原料中的有機物。原料的高溫好氧發酵過程實際上就是微生物發酵的過程。不溶性大分子有機物則先附著在微生物外,由微生物所分泌的胞外酶分解為可溶性小分子物質,再送入微生物細胞內被利用。堆體基質的形態復雜,只有分解為簡單形態才能為微生物利用。例如:?
蛋白質的分解過程是:?
蛋白質--胨--肽--氨基酸--氨化物--細菌原生質及氮氣或氨氣
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過程是:?
碳水化合物--單糖--有機酸--二氧化碳與細菌原生質。
通過微生物的合成及分解過程,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機質氧化成簡單的無機物。并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,把另一部分有機物轉化合成新的細胞物質,使微生物增殖。當分解速度緩慢下降,釋放的熱量逐漸減少時,堆溫也逐漸下降。如果想加速原料的發酵速度,可以在原料中添加微生物發酵劑。
有機肥發酵過程中的注意事項:
1、水分的控制
發酵過程中水分太少,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,水分太多,影響通氣性。通常水分控制在40%到65%之間,用手緊握可以在指縫間看到水,但不會滴下。
2、碳氮比的控制
有機肥原料的碳氮比以25:1為宜。如果有機物質的C/N小于25:1 時。由于含氮多它不僅分解得快,而且還能使多余的有機態氮轉化為無機態氮留在土壤中為植物利用。如果有機質的C/N大于25:1時。由于碳多氮少,微生物就缺乏氮素營養,其生命活動能力減弱,有機物質分解緩慢,有時微生物還會從土壤中吸取無機有效態氮素營養,造成微生物與作物爭奪氮素養分.使作物暫時缺氮,出現黃萎現象。
3、PH值控制
當PH值大于8.5和小于5.3時,都會不利于微生物的活動。在發酵的前中期,由于有機質的分解而產生有機酸,使PH值下降,可以加入堿性的熟石灰、草木灰或者碳酸鈣來調節的PH值。發酵的后期,有氨的釋放和積累,使PH值增加,可以加入新鮮綠肥和青草。
4、通氣
發酵的前期是好氧微生物的分解過程,良好的通氣可以加速有機物的礦質化。一般使用翻拋機和吹風設備進行通氣,物料顆粒的大小對通氣也有影響,一般物料直徑以0.5-5毫米為宜。發酵后期,應該進行厭氧發酵,所以應當加大堆肥的體積,也不用翻堆,有利于提高腐殖質的產生和氨的保存。
5、溫度的控制
物料溫度會隨著有機質的分解而升高。有機物發酵離不開高溫。只有在高溫階段,堆體內才能開始形成腐殖質的過程,并開始出現能溶于弱堿的黑色物質。?
高溫有利于殺死病原微生物。病原微生物的失活取決于溫度和接觸時間,一般來說,堆體溫度50~60℃維持6~7天,可以達到較好的殺滅蟲卵和病原菌的效果。